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百科>>正文

我博士毕业,找了一份跟本科同学一样的工作

2023年10月25日

近年来,大量博士涌入中小学,企业招聘常常非研究生不取。学历在人才招聘中愈加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大众广泛的焦虑:我一定要拿到个高学历才能去考虑工作吗?现在的招聘是不是有点唯学历论了?

几个月前曾有一则招聘引起热议,上海交大招聘治安管理岗,需研究生以上学位。一些人指出,交大此举治安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一般大学中很少有对口的专业,最适合的人选应该是军、警类院校的毕业生。交大只限定学历,没有限定专业,因此有唯学历论的嫌疑。

上述批评,指出了交大招聘可能带来的两方面问题:一是专业不对口,由于招聘并未限制专业,可能使一个非治安管理相关专业的人入职。二是资质过高(overqualification,可能使能力超过岗位需要的人入职,造成资源的浪费。

资质过高——广泛存在的现象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有一个术语来概括这类人才与工作不匹配的现象,叫做不充分雇佣(underemployment

Feldman1996)认为,不充分雇佣有5个维度:

1. 拥有高于工作要求的正式教育水平,即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

2. 个体非自愿地受雇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

3. 个体拥有超过工作要求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4. 个体希望获得全职或永久性工作,但只能从事兼职或临时工作;

5. 再就业时,工资低于以前水平的20%以上。

上述的专业不对口问题,对应维度2。资质过高问题,对应维度13。综合来说,资质过高是指个体拥有的教育水平、技能、经验和能力等资质超过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包括过度教育。

资质过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对其的研究历史已超过30年,我国的许多研究者也在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根据北师大劳动力研究所《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在北京,以用人单位评判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47.61%,以个人判断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54.92%

为什么资质过高会受到广泛关注?在人事心理学的视角下,好的就业是怎样的?

人事心理学认为,在人员招聘与选拔的过程中,企业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岗匹配。在这样的视角下,资质过高或不足都不是就业的理想状态。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除了资源浪费,资历太高的坏处究竟在哪?能完成工作,搞不好还能完成的更好,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资质太高,坏在何处?

首先,资质过高会影响人对工作的态度。试想,一个苦读十多年的博士生当了小学老师,若是终身志向还好,若是不得以向生活低头,是否可能因为自觉屈才而愤愤不平,对工作不满意?

在这里,我们还要区分两个概念,客观资质过高主观资质过高由不同的测量方法获得。前者由外部第三方或经过检验的量表评定,后者是员工自我感知、自我报告的,通常被称为资质过高感

简单来说,客观资质过高是别人觉得你确实高,主观资质过高是我觉得自己高,并不一定确实如此。

只要够自恋,自己都像彭于晏

当前对于资质过高对工作态度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的方面。现有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主观的资质过高感越强,工作满意度越低,对组织的情感承诺越低,离职意愿越高。

其次,资质过高会影响人们实际的工作成果,即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三个方面。

任务绩效与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通俗来说,就是职务内的工作完成的好不好。对于资质过高和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任务绩效方面,结果存在分歧,有正相关,有负相关,也有的说无关。

这些研究对资质过高的定义不同,有些是过度教育,有些是不充分雇佣,有些使用了其他量表;对任务绩效的测量方式不同,包括自评、主管评价、同事评价等;研究参与者的职业类型也不同,包括政府工作人员、销售员、医院工作人员等。这可能是结果分歧的来源。

随着工作绩效概念的扩展,人们认为工作绩效不应只包括本职工作做得好不好,还应该包括其他的评判标准,由此发展出一系列新的绩效概念,包括公民绩效、适应绩效、反生产行为等。

公民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发展而来,指的是超出工作要求的,从更广阔的组织运转视角来看,对组织目标有支持作用的活动。包括帮助和关怀他人、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参与自我提升活动等。

现有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资质过高对有利于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有负向影响。部分研究认为,资质过高与有利于同事的组织公民行为无显著相关。

反生产行为是工作绩效的另一个维度,指的是对组织或者同事、上司等的合法利益存在潜在危害的行为,如偷窃、破坏生产、对他人大喊大叫等。现有的少量研究认为,资质过高的员工更容易发生反生产行为

新近研究根据前人对反生产行为依照对象的分类——针对组织/针对他人,对反生产行为做了划分,发现资质过高与轻度或针对组织的反生产行为有关,但与重度或人际间的反生产行为无关。研究者用了一个简练的短语来描述这个结果:

面对资历过高的员工,怎么办?

资历过高的员工存在潜在危害,那么企业是否应该在招聘和选拔时,排除资质过高的人才?

FineEdward2017)根据研究给出的答案是:不需要。

原因有二:其一,基于目前资历过高应征者的庞大数目,排除资历过高的人是难以实现的。其二,他们的研究同时对主观资历过高和客观资历过高进行了测量,发现二者间只存在相对微弱的相关,客观的资历过高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主观的资历过高。因此,大可不必以资历过高为由,将大量人才排除在外。

当下许多针对资历过高的研究,其探索都止于问题层面,即资历过高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果;而要想出办法,为企业切实解决资历过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应当是人事心理学研究最终的归宿。

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有研究者发现,资质过高感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创新行为,而心理授权(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即有资质过高感的员工获得组织中更多的授权时,就获得了相应的工作自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怀才不遇无用武之地的想法,进而改善工作满意度和创新行为。

研究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办法:对于管理实践而言,管理者针对资质过高感知的员工,应该通过授权的方式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项目,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组织内现有的人力资本。



上一条:社恐人士深度自救指南 下一条:告诉你9个心理学小知识,祝每天开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