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m Steenbergen
作者:昭水
美编:沈星雨
■■■
入冬,天气阴沉见不到阳光。
心情抑郁的时候走在丽娃河边,看到一棵长势非常歪的树,树干和地面几乎只有40度的夹角。我好奇它是如何摆脱重力的限制野蛮生长。
走近,才发现原来还有一根杆子在支撑着它。

杆子和树干相比很细,提供的支撑想必也很有限。尽管如此,看到这样一幕,还是感觉很温暖,甚至有点羡慕这棵树。
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候挣扎于奔溃的边缘,当自己在快要倒下的时候,能获得外界的一点支持的力量,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01
谈及支持,相信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家庭。
最近在参加一个家庭关系的访谈,和学长聊到自己刚进入高中时不适应的状态,回忆起那一段灰色时光,我向学长分享了两个印象很深的场景:
一是下午跑操结束,同学们三五成群走在一起,我放慢脚步,一个人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在聊天,不时发出刺耳的笑声,而我像活在默剧里,无言而疏离;
二是午休结束去上课,看见室友刚睡醒表情呆滞的脸,特别想挥一拳上去,大脑莫名被无来由的愤怒情绪占满,可怕的念头充斥其中;
这两个场景是那一段煎熬时刻的缩影,一个人来到外地求学,对集体很疏离,受到老师忽视,成绩不理想,我感觉自己是路边迷路的蚂蚁,是蜷缩起来的刺猬,是困在玻璃窗里的蜜蜂,生活压抑,迷茫又孤独。

@Negative Space
学长问:“那什么时候你感觉到生活发生了改变呢?”
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捋一捋那一段时间线,感觉痛苦得到释放的契机是和妈妈的一次诉苦。
因为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压抑的状态,我一开始逃避和人交流,不愿意展现脆弱的一面。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以为我没有专心学习,开始给我施压,冲突在一次假期时爆发,在妈妈的指责下,委屈的情绪像决堤一般,我将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生活学习的压力全部倾吐了出来,说实话,一个16岁的男生在妈妈面前嚎嚎大哭不是一件值得拿出来分享的事情,但说完哭完的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心头的压力瞬间卸了下来,非常痛快。
于是父母和我商讨各种有助适应的办法,并表达支持和理解,他们提的建议我已经记不清有没有用过或是否有效。那种感觉很奇妙,明明一切还是老样子,成绩依然没有提高,自己还是形单影只,老师也仍然记不住我的名字,就凭着两百公里外的父母的“精神支持”,我得到了支撑自己不倒下的力量。
我不再是一个人承担着所有情绪,心里感到踏实。

@Spencer Selover
02
上了大学,才明白原来那是一次寻求社会支持的过程。
我在书里读到: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可见的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尊重,支持和理解。研究者说,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对抗精神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是我更加庆幸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没有自救意识的时期,自己能通过一场争吵,意外又被动地发现来自家庭的支持这么有力量。
对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它还包罗着各类成分和层层相接的结构。
于是我感到好奇,询问身边的人,“每一次在几近崩溃的时候,是谁在给你支持?”

@Valiphotos
一位追星的女生说,是我的爱豆,每次很困难时,我总会想象当他和我处在同一个困境之下时,会如何坚持下去,我希望能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人。
一位高中的同学说,社团吧,我在里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我爱这个组织,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和归属。
学姐说,心理咨询师呗,专业素养可不是白学的。
好友说,是你啊,每次撑不下去的时候都会给你打电话,你总能接住我的负面情绪。
继续问下去,答案各式各样:男女朋友,兴趣爱好,老师,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很多人都能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但与此同时,或出于无奈,或出于不屑,也有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一步。
当年少的孩子从高楼一跃而下,带着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忽视,同学朋友的冷漠,面面碰壁,他们不知道还能向谁求助;
当精神病患者因为疾病渐渐无法正常和人交往,某些症状持续消磨着家人的耐心和精力,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岌岌可危;
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压力下该向谁求助,在崩溃时该如何开口,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向他人示弱是多余的矫情,质疑所谓的鼓励和安慰究竟有什么作用。
像一个从没吃过螃蟹的人,你极力推荐他吃,他都无法依靠想象去体验蟹黄的味道,甚至还会质疑这梆硬的壳内怎么会有美味。我想,很多人都需要一次被帮助的机会,感受到漆黑一片中来自他人的零星微光。

@Lina Kivaka
03
退一步说,确实有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坚韧度过生命中的一个个山峰,但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我们而言,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成为别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十分重要。
其中一个关键词是“主动”。
在异常心理学的课上,老师曾向大家分享她实验室里一位师姐的例子,师姐在读书时一度患上重度抑郁,在病情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她给实验室的所有同学和身边的朋友打电话发消息,和每一个人说:“当你好几天没看到我出现在实验室的时候,请打我的电话和我来聊聊天,如果你们有什么活动,也请邀请我参加。”
老师说到这里的时候,补充道,“我甚至和这位师姐都不太熟,但她仍然将我囊括进了她的社会支持系统里面。因为她清楚在抑郁症发作的时候,你真的会对一切失去兴趣,会想要放弃生命,你甚至都不愿意主动和别人倾诉或向他人求救,这时候你只能期盼有人---不管是谁能主动拉你一把。”

@Diana Plotkin
我们都很感慨,这是一位非常了解抑郁症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想到的理智手段,可以给更多的不了解这个疾病的患者一些启发。我们都以为身边的朋友在崩溃的时候自然会对外求助,可现实是很多人选择了在沉默中悄然倒下。
可能是因为某些现实原因,不想给让父母徒增担忧,朋友因忙于自己的生活而联系不上,或是和别人倾诉后他们只回应以不理解的眼神,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可能会时常碰壁,时有缺位,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适合的出口,可以给自己列出一个可选对象的清单,这个不行,再换下一个,即使是不太熟悉的人,也可能会在你绝望时提供意外的支持和力量。
在我们公众号的后台常常会收到一些读者倾诉的留言,有的在深夜孤独无助时留言,负能量很重,短短的留言中,我们无法了解具体的情况,也难以给出有效的建议,常常只能干瘪地表达理解和支持。但我一直相信,即使只是一句支持,也应当有力量,每一个对着树洞呼喊的人,内心里也渴望能听到回音吧。
当然,欢迎各位能够将公众号的后台当成一个树洞,如此一来,我们也能成为各位的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张羽, & 邢占军. (2007).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彭海霞. (0). 大学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湖南师范大学).
朱婷. (2010). 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法制与社会(19), 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