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答疑解惑>>正文

为什么我们总被特定的人吸引?

2023年06月08日


有时,人们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关系是从短暂的接触中发展起来的。比如,当你去参加一个聚会,遇到一个穿着你最喜欢的乐队的T恤的人,或者和你一样爱笑的人,或者偏爱只有你才喜欢吃的东西的人。一个小小的、共同的兴趣引发了一场谈话——这也是我的最爱,并绽放出持久的爱意!这被心理学家称为相似—吸引效应(similarity-attraction effect),即我们通常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



最近,来自波士顿大学的Charles Chu和斯坦福大学的Brian S. Lowery考察了塑造我们是否感到被对方吸引(或被对方拒绝)的条件。他发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心理学家所谓的自我本质主义推理(self-essentialist reasoning),即人们想象他们有一些深层的内在核心或本质塑造了他们是谁。该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相信有一种本质主义驱动着他们的兴趣、喜欢和厌恶时,他们就会认为其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他们找到一个有相同兴趣的人,他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与他们有更相似的世界观。这些发现于2023年5月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面。




Charles Chu(本研究一作)



Chu说:"如果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自我意识想出一个形象,它将是个金块,一个几乎是神奇的核心,它散发出光芒,并导致我们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关于人和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认为,相信人们有一个潜在的本质使我们能够假设或推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一个单一的特征时,他们一定也有我整个根深蒂固的本质。"



但Chu的研究表明,这种因为一两个共同的兴趣而急于接受与某人的不可定义的基本相似性,可能是基于有缺陷的思维,而且它可能限制我们找到与谁联系。与相似—吸引效应相伴的是一种相反形式——我们不喜欢那些我们认为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往往是因为一件小事,比如他们喜欢我们厌恶的政治家、乐队、书籍或电视节目。



Chu说:"我们都是如此复杂,但我们只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充分的洞察力,而其他人的思想对我们来说往往是一个谜。这项工作所表明的是,我们经常用我们自己的自我感觉来填补他人思想的空白,而这有时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必要的假设。"



(图源网络,侵删)



试图理解他人


为了研究为什么我们会被特定的人吸引,而不是被另一些人吸引,Chu设计了四项研究,每项研究都旨在找出我们如何交朋友的不同方面。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告知有一个虚构的人——杰米,被试与杰米的观点是相似的或矛盾的。在询问了被试对五个主题(堕胎、死刑、枪支所有权、动物试验和医生协助自杀)之一的看法后,Chu问被试对杰米的看法,杰米在目标问题上同意或不同意被试本人。此外,被试还被问及他们身份的根源,以衡量他们自我本质主义推理的水平。Chu发现,被试越是相信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由一个基本的核心塑造的,他们就越觉得与在一个问题上与他们观点相同的杰米有联系。





在第二项研究中,Chu研究了当目标话题不那么实质性时,这种效应是否持续存在。这一次,Chu没有调查人们是否同意杰米在堕胎这样有分歧的问题上的观点,而是让被试估计一页纸上的蓝点数量,然后,让其判断他们是否与虚构的杰米归类似。即使是这种细微的联系,研究结果也是如此:一个人越是相信一个基本的核心,他们就越是觉得自己与杰米是一个高估(或低估)的同伴。Chu说:"我发现,无论是在相当有意义的相似性方面,还是在任意的、最小的相似性方面,那些相信自己有本质的人更有可能被这些相似的人吸引,而不是不相似的人。"



在后两项研究中,Chu尝试破坏这一吸引过程,剥离自我本质主义推理的影响。在一个实验中,他将属性(如喜欢某幅画)标记为本质或非本质;在另一个实验中,他告诉被试,用他们的本质来判断别人可能导致对他人的不准确评估。





结果,这样做打破了本质主义的推理过程,它切断了人们假设他们所看到的是反映更深层次的相似性的能力。Chu说:"我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提醒人们,这种相似性的维度实际上与你的本质完全没有联系;另一种方式是告诉人们,用他人的本质作为了解其他人的方式并不十分有效。"



工作中的谈判心理学和政治学


事实上,该项研究揭示的一个关键矛盾恰好提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方面,我们都在寻找我们的社区,与那些与我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一起玩耍,喜欢和我们一样的音乐和书籍,在政治上不与我们意见相左,这很有趣。这种类型的思维是一种真正有用的、启发式的心理策略,它允许人们在新人和陌生人身上看到更多自己的影子。但是,它也排除了某些人,设置了分歧和界限,有时是基于最脆弱的理由。



然而,当你听到一个你同意或不同意的单一事实或意见时,它真的值得多吸一口气,放慢脚步。不一定要在那单一的信息和推断上面,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到最后,这个人从根本上是好的,像我一样,或者从根本上是坏的,不像我一样。



(图源网络,侵删)



Chu的教育背景混合了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现在,他在商学院教授关于谈判的课程,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在商业世界中有很多影响,特别是当涉及到做交易时。Chu说:"我把谈判定义为关于权力和资源应该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的对话、协议和分歧。我们对与我们进行这些对话的其他人做什么推断?我们如何体验和思考协议与分歧?当某人得到更多而其他人得到更少时,我们如何解释?这些都是谈判过程中真正的核心问题。"



在一个分裂已经侵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的时代,管理员工、项目合作、团队团结,都是由我们对彼此的判断所决定的。自我本质主义的推理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资源分配:我们认为谁值得支持,谁能得到资金,谁不能,可能是由这种信念驱动的,即人们的结果是由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主张在评判一个乍看之下不像是你的人之前,先推敲一下。



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断地到处试图找出,谁像我,谁不像我,便会经常会陷入相似-吸引的陷阱,事实上,人们比我们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素材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 2023-05-27 22:23 发表于北京


上一条:为啥我们总是摆烂? 下一条:战胜恐惧,大可不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