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蛋糕开始
请你设想一个情景,你和你的朋友参加一个聚会,此时你们准备去拿蛋糕吃,但是发现盘子里只有一块抹茶蛋糕和两块巧克力蛋糕。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首先做出选择的人将面临两种方案:选抹茶蛋糕或者巧克力蛋糕。方案1,你拿走抹茶蛋糕,那么你的朋友将只能选择巧克力蛋糕;方案2,你拿走一个巧克力蛋糕,那么你的朋友可以从巧克力蛋糕和抹茶蛋糕中做出选择。

如果你会换位思考、愿意尊重并保护对方选择的权利,你便会选择“方案2”,将“抹茶”和“巧克力”的选择权交给对方。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但却在不经意间体现了社会善意,你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着想,并且尊重、保护对方的选择。我们将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称为“社会善念”。
通过上面的示例我们应该或多或少地理解了什么是社会善念,下面我们将从专业角度来解释“社会善念”这一概念。
社会善念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善意地关注、尊重和满足他人自主性需要的行为,包括认知因素(观点采择)和人格因素(移情)两个方面。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决策,与社会善念呈显著正相关。移情是指个体会在他人立场上考虑到他人的情绪体验,高移情个体往往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处境、为他人考虑,促使个体更多表达社会善念。
在职场中如何获得支持?
在工作场合中,员工间少不了相互接触,他们在接触中,一方面通过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工作的看法,这样的高质量接触,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高质量接触会让他们觉对方与对方产生共鸣,认为对方与自己相似,这种相似使得他们相互吸引、喜欢,人们愿意去关心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曝露,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样子,彼此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敏感,这会促进他们之间的理解和关心,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愿意去体会和理解对方在工作中的想法和情绪感受,从而可以给他们关心的员工提供情感性或工具性的支持。也就是说,接触是表达社会善念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员工通过换位思考优先考虑同事的需求和兴趣、识别他们的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最终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支持同事解决以任务为中心的问题和以人为中心的问题。
说好的老员工在哪?

老员工为什么更愿意向他人提供支持?
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SST)假设,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往往更多的在意社会情感目标(例如,有意义和愉快的社会互动),而不是以发展为导向的目标(例如知识获取,好的工作)。动机取向的这种转变是由于他们未来时间视角的变化,也就是他们有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剩余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相比于那些年轻的员工,年长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未来时间视角往往会更窄,意味着他们更在意社会情感的满足,更愿意进行有意义的、愉快的社会互动,他们的精力会从努力工作转到专注于享受当下,倾向于花更多时间维系身边的关系,更多地去感受生活的意义、享受当下带来的感悟。未来时间视角的差异带来了想要与他人接触和采取社会化行为的动机差异,从而影响后续为他人提供支持的可能。
年长的员工可以提供工具性的支持,比如帮助同事理解公司特定的工作例程。他们还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管理情绪和处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经验。
为激励年长的员工支持他们的同事,我们可以创建他们与其他员工间高质量接触的环境和机会,在接触中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其作出社会化的反应,通过社会善念,给予他人更多的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
作者说
正如我们所知,人际间的温暖往往是在彼此间不断地来回给予。在换位思考这个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是心与心地交换,我们愿意为他人去停留去投入,在这看似小小的善意背后更是对他人选择的尊重和保护!
愿这份善意永存,“选择”依旧。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分类精选”-“友情公号”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自公众号“人事与组织心理”(oiio_bnu),我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卞冉副教授实验室,你可以叫我们OIIO,这代表着“我爱IO”。我们致力于将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无论你是HR,求职者,或是心理学研究者、爱好者,希望我们的文章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和视角。
素材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 2020-11-21 21:52 发表于北京人事与组织心理 ,作者大当家
[1]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张庆鹏. (2017). 人际互动中的社会善念:概念、测评及影响机制. 心理学进展, 7(9), 1101-1112.
[2]杨莹, 寇彧(2015). 亲社会互动中的幸福感: 自主性的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 23(7), 1226-1235.
[3]Van Doesum, N. J., de Vries, R. E., Blokland, A. A. J., Hill, J. M., Kuhlman, D. M., Stivers, A. W., Tybur, J. M., & Van Lange, P. A. M. (2020). Social Mindfulness: Prosocial the Active Wa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5, 183-193.
[4]Van Doesum, N. J., Van Lange, D. A. W., & Van Lange, P. A. (2013). Social Mindfulness: Skill and Will to Navigate the Social Wor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 86-103.
[5]Fasbender, U. , Burmeister, A. , & Wang, M.(2019). Motivated to be socially mindful: explaining ag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employees' contact quality with coworkers on their coworker support. Personne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