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百科>>正文

寻觅失踪的暗语:精神世界的诉说与倾听

2021年10月06日


说到精神疾病,人们会想到什么?也许是电视剧《疯人院》塑造的惊悚可怖,也许是《天才在这,疯子在右》描绘的奇思异想,又或者是《美丽心灵》的脉脉温情。这些浪漫化、艺术化的媒介语言将凡人之困放在盒子里,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但真正需要被诉说、被倾诉的苦闷和难过却被忽视了,如同久已失踪的暗语。


为了使这些沉默的话语重见天日,清华实践支队“病非如此,寻道正名”进行了众多采访和探访工作。走近医生、患者和家属,我们发现他们的烦恼其实并非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也许他们正陷于强烈的偏执、暴躁、消沉或者焦虑,但当我们倾听他们的诉说时常常感到:引发精神世界震荡的原因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大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是这些痛苦因为不被理解、无法诉说,最终成为柔软心头的一把沙子,日积月累磨出了鲜血淋漓的伤口。



不敢倾诉、不被理解——

这是患者们时常提到的一件事。

初中时曾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小G说,起初她向亲人求助,父母兄弟却认为她哗众取宠,从确诊到治愈,她再也没向父母谈起自己的心情;因工作压力焦虑不已的研究生在病中才能表达出对同事和学生的恐惧;深陷抑郁的小N不得不忍受母亲一遍遍地埋怨“我怎么你了?你为啥这样啊?”;遭到家暴的Z女士曾向亲人求助,收到的回复只是“你该忍受就忍受吧”“怎么为这么一点小事发脾气”,当她终于确诊抑郁症后反而感到“松了一口气”,她的痛苦不再是“小事”,也不必“忍受”了。类似的案例在采访中屡见不鲜。



“由于患者无意识地努力为内在痛苦寻求承认和正当性,他/她的潜意识将被那些可以实现这些结果的病症吸引。”

这是美国记者Ethan Watters采访香港精神科医生后,对精神病症做出的分析。

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很多时候,来到医院的人们只是想求得一个愿意倾听和认可他/她苦恼的人。有时,采访对象会告诉我们,他们觉得和医生的沟通比药物更有用,医生的关照和理解使他们倍感安慰;又或者,和朋友们交谈、在采访中诉说也能让他们轻松不少。

如此看来,精神和心理上的折磨常常来自无法表达的苦闷。

但是,为什么只有等到生病了,人们才能拥有表达的自由呢?从何时起,沉默和忍受成了胜利,而发泄和表达成了耻辱呢?从何时起,强颜欢笑成了光荣,而崩溃成了受鄙夷的脆弱呢?



那些被压抑的苦闷原本都是理性可以理解的,人们面对这些事件感到无所适从是无可指责的——工作、学业的压力令人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令人恐慌,家庭不和谐令人压抑,校园欺凌、家暴、创伤性经历会留下阴影——但是,人们可以理解他人经历灾难后的精神危机,却往往不能理解,或者不愿理解因工作、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遭遇的痛苦。

人们总是觉得:“谁不是呢?”“谁没有呢?”“这点小事矫情什么?”,似乎承认他人的痛苦就是轻蔑了自己正在遭遇的痛苦。越是普遍的问题,越是共通的问题,越成为难以启齿、难以共情的问题。

正因为压力和社交是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经历着的,正因为这些问题是现代社会诞生之初就存在的肿瘤,所以人们已经适应了它们的存在,以为它们不是病痛而是现代社会的“美人痣”,以适应它们为光荣,以承认它们为勤奋,以利用它们为成功。而无法容忍和适应这些问题的人就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失败者”,这些人的痛苦无法从精神上被社会承认、无法被合理化,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最终只能以疾病的方式来被合理化、被承认。由此可见,面临着歧视和误解的不仅仅是确诊的患者,还有沉默着的心理亚健康人群们。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惊人的场面:门诊大厅里密密麻麻站满了求医的人,他们中很少有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更多是备受失眠和焦虑之苦的人。他们来到这里并不仅为治愈,更是为了从医生处获得承认。正是这些“不严重”的问题,倒更显得是一种耻辱、一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象征。而忍受着这些问题的人群基数是巨大的

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病态,它将不合理的事情、势必给人造成痛苦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应该“忍受”、“战胜”、“跨越”的东西,似乎工作和学业就该出人头地、人际关系就该如鱼得水、家庭生活就该其乐融融,从而在这些被合理化的诡异竞争中,“失败者”的概念被强行安放给不适应“竞争”人。表达精神上痛苦的语言成了受鄙视的“矫情”,成了失踪的暗语。

如果说,亚健康的人群能够尽早自由表达、发泄,及时获得正面反馈和认可,病情加重、不得不向医生求助的患者也许就会减少。在压力、焦虑等社会性难题无法迅速解决的条件下,给予人们表达的机会和更多的理解,将“暗语”寻回,变为共同话语,或许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对精神疾病的极大关怀。


当然,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减少对精神疾病的误解,需要酣畅的倾诉,也需要真诚的倾听。

可喜的是,本次实践中,我们听到了很多善意、耐心的回答,不少案例中都出现帮助患者排解苦闷、试图理解患者的医生和朋友们。

Y医生说自己会尝试用中性的名词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让人们便于接受,例如将“精神分裂”表述为“思维不是常态的”,将“抗精神病药”表述为“改善思维的药”来降低病耻感;面对好友小G的抑郁情绪,S同学耐心地倾听和陪伴,成为小G走出抑郁的最大支持;S阿姨陪伴患有双相障碍的少年时,常常“聊天能聊到孩子心里去”,努力在每个孩子身上寻找美好的一面;L女士谈到社区开办的心理咨询课堂使她的家庭生活更加和睦、心理状态得到极大改善,等等。这些,都是面对人们精神困境的善意回答与倾听。


生命本身是一次永无止境的探索,一次没有彩排的表演,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可能会手足无措、焦躁不安,甚至惊恐莫名,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为失败者、弱者,我们不该强求每个人都对生活游刃有余。表达出自己的困境,并不是羞耻;对困顿者作出善意的回答,不过是举手之劳。自由地诉说,真诚地倾听,为精神世界寻回失踪的暗语。

素材来源:李晨 清华小清心 2021-08-28 15:00 发表于北京


上一条:期中焦虑自救指南 下一条:格外困难的离别 | 伴侣间的“分离焦虑”

关闭